云南蒙自气候环境独特大牛证券,并独有肥沃的红土地,造就了蒙自枇杷成熟早、肉厚、味甜汁多的特性,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每年入冬至次年四月都有枇杷产出的地方。早在1992年,蒙自便引进长红、五星、解放钟三大枇杷品种进行种植,由此蒙自新房子村也开始了大量种植枇杷。
我叫胡海舟,是一个生于农村、长于农村的农民,出生在江苏泗阳穿城新桥村,现居云南蒙自新房子村,是蒙自新房子精品枇杷管理协会、蒙自创富枇杷产销专业合作社领头人,也是一名农民作家。
早些年,在蒙自景明路上开了一个“海舟自产自销水果店”,那时我要大力发展电商,但由于诸多原因,一直没有成功。这几年,我把蒙自景明路的水果店搬到了蒙自文澜街道新房子村的家中,做起线下经营,为四面八方客商提供最时鲜的水果,并且成立蒙自精品枇杷合作社后,做起了枇杷订单生意,通过航空等方式,把这里的精品枇杷运到大城市。因此,每年枇杷成熟季节,我总是有着用不完的精力,每天指挥工人们将枇杷分拣、网套、装箱,将枇杷装车发往昆明、山东、上海等地,忙得不亦乐乎。
今年7月初,蒙自市果蔬站李松开站长带着站里的几位专家老师,到协会专家工作站经过3年努力所培育的新品种枇杷示范基地,调研新品种枇杷生长情况,同来的还有一位陌生的年轻女孩。此时,李站长指着这位女孩介绍道:“她是来自上海市公安局的周警官,是上海市团委派来助力蒙自市乡村振兴的,现在我们农业局里工作。”听说周警官来自上海,我像见到了久违的家乡人,倍感亲切。我快步地走过去与她握了下手,叫了声“周妹子”。我虽不是上海人,但20世纪80年代,我在上海漂泊打工多年,对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乡风民俗较为熟悉,上海方言我不会说,但都能听懂,也可算上半个上海人。
那天新品种示范基地调研结束后,我跟小周简单聊了几句,并彼此加了微信,从此我的朋友圈又多了一位来自上海帮助蒙自乡村振兴的“家乡人”,我们经常在微信里交流,聊乡村振兴,聊助农增收。我问她一个小姑娘为何来到蒙自从事乡村振兴事业?她和我分享了她与云南的缘分以及对农业的情怀,她也很感谢家人和单位领导的理解和支持。
时过两个月,枇杷树上原本青涩的果子,经过阳光和时间的温馨抚摸,已黄澄澄地挂满枝头。一天,我正准备去地里摘些刚刚成熟、外表毛茸茸的枇杷,送给小周等上海援滇干部品尝时,她恰好给我打来电话,询问我家的枇杷熟了吗?她准备在朋友圈里宣传介绍我家的枇杷。那天,我把地里摘的一篮散发着浓郁香甜味的枇杷送给了她,她从篮子里拿了一个品尝起来,高兴地说:“味道真美,上海人吃到你家的枇杷,一定会喜欢的。”
当天晚上小周就在她上海的朋友圈里,分享了她到新品种示范基地考察、品尝枇杷的感受。她极具感染力的推介,瞬间引来了上海和天南地北年轻人的围观。不一会,就有人下单购买,你一单、我一单,很快就有50多人购买了我的“胡海舟”牌枇杷。一天、两天、一周,10箱、20箱、50箱、100箱,她朋友们吃过“胡海舟”牌枇杷后,个个交口称赞。
同时,小周对枇杷品质的把控十分严格,每次都会亲自来包装基地监督,对每盒枇杷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,对备货发货全过程进行监管。她从不因自己是从大城市来的而在众人面前摆架子,一到包装基地就和员工们一起分拣枇杷、给枇杷套网套、装箱、贴快递单号。
后来小周又听蒙自市农业局里的朋友说,胡海舟是本地有名的农民作家,在《农民日报》《边疆文学》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不少作品,还出版了五部著作。她很是惊讶,认为一个农民不仅会写文章,还出了几本书,真是难能可贵。于是,她又在朋友圈里热情介绍了我,并把我发表的部分文章分享给朋友们。读到小周转发我的文章,她的朋友们对我刮目相看,纷纷表示想买我的枇杷,支持我的事业,帮助我增加收入,于是纷纷下单,一个个订单从上海的浦江两岸,飞落到云南蒙自,飞到我创办乡村文化旅游合作社。
正是在她的影响下,我接触到了不少新事物。近年来大牛证券,直播带货、一件代发等以往我听都没听过的产品销售方式,正在卖家和买家间搭建起一条方便快捷的商品渠道。其中,在小周的助力下,一件代发新方式正在蒙自新房子村子里生根,一件代发也让精品枇杷插上了销售的翅膀,于是经过摘果、分拣、包装之后,寄托着我和村民们乡村振兴梦想的快递快飞向了上海。在这过程中,从上海来到蒙自的小周,成了乡村振兴和助农增收的实践者,也是沪滇协作、山海情缘的延续者。